服务热线:0312-8661309 / 8952189  13582295399
热门搜索:胃肠道疾病,肾结石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家庭生活中急性肠胃炎的临床表现
浏览次数:    2019-11-26

1.上腹痛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伴腹部饱胀、不适。少数病人出现剧痛。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觉舒服,也有的病人直至呕吐出黄色胆汁或胃酸。

3.腹泻伴发肠炎者出现腹泻,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可为稀便和水样便。

4.脱水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失水过多引起,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症状,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5.呕血与便血少数病人呕吐物中带血丝或呈咖啡色,大便发黑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说明胃粘膜有出血情况。

6.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7.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8.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9.此外,头痛、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少数严重病例,由于频繁呕吐及腹泻,可出现脱水。

 

 

急性肠胃炎
浏览次数:    2019-11-26

       本病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中医根据病因和体质的差别,将胃肠炎分为湿热、寒湿和积滞等不同类型。

       临床症状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4)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5)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胃的功能是什么?
浏览次数:    2019-11-26

       胃像一个布袋,位于人们的左上腹腔。是消化道中膨胀较大的部门,上接贲门食道,下通幽门十二指肠。在胃的内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粘膜,似丘陵山洼。当有食物充填时,粘膜可扩展,使食物与胃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胃是食物的贮运场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强酸性的胃液(pH0.9~1.5)。其主要成分是能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能促进蛋白质消化的盐酸和具有保护胃粘膜不被自身消化的粘液。正常成人每天大约分泌胃液1.5~2.5升。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经过胃的蠕动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内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后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物,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胃是食物的加工厂,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前站。 

       一般儿童的胃壁较薄,体积也较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酸也较成人少,消化能力比成人差,所以儿童要吃易消化的食物。

       消化与吸收是人们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重要过程,亦指食物在消化道加工和提取的过程。消化,即食物入口后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使食物的精华——营养成分变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形式。由于消化机理不同,可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食物的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的混合过程。靠的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消化即将食物经过化学反应的变化,使之变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淀粉部分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之后又进入小肠,在小肠蠕动及肠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将糖、蛋白质及脂肪完全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合成的,经过胆道排入小肠,能促进脂肪类的消化,所以肝功不良者,不愿食油腻食物。吸收,即将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部分,提取其精华,输送到血液的过程。吸收的场所主要在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无机盐、水、维生素等.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等。胃的吸收就更少了,仅是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等。一般少年儿童吸收能力较强,这也是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吸收后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出。

 

 

徐水安庄蔡氏中医胃病常识:如何养胃
浏览次数:    2018-08-18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切记勿暴饮暴食,不要让胃饿着也不能吃太饱。

胃不好,胃已经很脆弱,所以大家要细心呵护。平时自己在忙,也要记得带点水果食物,到时间即使没时间吃饭,也可吃点东西。

2.改变自己饮食习惯,不吃辛辣、油腻、腌制食物,还有过冷过酸也不要吃,浓茶咖啡也不要喝。

3.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忌烟酒。

高蛋白质的食品有两类:一类是动物蛋白。如:奶、肉、蛋类、鱼、虾等;另一类是植物蛋白。如:大豆,黄豆、青豆、黑豆,芝麻、瓜子、核桃、 杏仁、松子等。

4.具体养胃食物:养胃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吃面条比吃大米养胃,米中含酸多;多喝小米粥养胃;多喝牛奶热水,但牛奶不易空腹喝;柚子蜂蜜养胃。

5.平时保持心态平和,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对胃也好。

6.可以做一做护胃的运动,按摩保健。

吃饭后或者睡觉前,可以将手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搓热双手按摩小腹,这样可以护胃。

 

 

徐水安庄蔡氏中医分享:胃病常识
浏览次数:    2018-08-18

       肠胃病是俗称,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左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入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易转化为癌肿。胃肠病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之症,一旦得病,应及时治疗、长期服药,才能控制。肠胃病的种类很多,包括: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胃炎(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反流性)、胃窦炎、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等。

 

 

肠胃炎的日常护理
浏览次数:    2018-08-18

1、放松精神,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可适当增加运动、可调节与加速胃肠神经功能的恢复。

2、少吃产气食物及甜食。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食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大豆、红薯、白萝卜、南瓜、黄豆等。

3、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禁食酒类以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4、注意饮食调养。饮食要低脂、少纤维。多油及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又会使腹泻症状加重。烹调方法以蒸、煮、炖、烩为主;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多选用一些易消化的优良蛋白质食品,如鱼、蛋、豆制品以及含维生素丰富的嫩绿叶蔬菜、鲜果汁和菜汁等。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者,宜采用易消化饮食,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

 

 

如何预防胃病
浏览次数:    2018-08-18

1.节制饮酒,勿暴饮暴食,慎用或不用易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急性单纯性胃炎要及时治疗,愈后防复发,以免转为慢性胃炎,迁延不愈。

2.传统锻炼。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和五禽戏中的“熊戏”、叫化功可以平时多练习,对增强脾胃功能有一定作用。

3.保持心情愉快。

 

 

胃病的注意事项
浏览次数:    2018-08-18

1.注意事项

饮食规律化。其次,注意饮食卫生。再次,少吃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四是,保持精神愉快。

2.药物治疗

(1)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酌情短期禁食,然后给予易消化的清淡的少渣的流质饮食,利于胃的休息和损伤的愈合。

(2)鼓励饮水,由于呕吐腹泻失水过多,患者在尽可能情况下多饮水,补充丢失水分。以糖盐水为好(白开水中加少量糖和盐而成)。不要饮含糖多的饮料,以免产酸过多加重腹痛。呕吐频繁的患者可在一次呕吐完毕后少量饮水(50毫升左右),多次饮入,不至于呕出。

(3)止痛。应用颠茄片、阿托品、654-2(山莨菪碱)等药均可。还可局部热敷腹部止痛(有胃出血者不用)。

(4)伴腹泻、发烧者可适当应用黄连素、氟哌酸等药物。病情较轻者一般不用,以免加重对胃的刺激。

(5)呕吐腹泻严重,脱水明显,应及时送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一般1~2天内很快恢复。

胃病的临床表现
浏览次数:    2018-08-18

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前或在饮用橙汁、咖啡之后发生。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1.急性单纯性胃炎

主要由于化学物质引起,如浓茶、咖啡、烈酒、调味品等刺激性物质,或服用水杨酸盐类药、磺胺药、抗癌药、抗生素、利血平、肾上腺皮脂类固醇等药物损伤胃黏膜而引发;物理因素像进食过冷、过烫或粗糙食物等损伤胃黏膜诱发;以及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多是由于自杀或误服腐蚀剂如强酸强碱引起。

2.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

多发生于手术、烧伤、休克、创伤、多器官衰竭等引起的应激状态及饮酒或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引起,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20%左右。

3.急性化脓性胃炎

主要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胃壁引起的化脓性疾病,又称蜂窝组织炎性胃炎。急性胃炎是可逆性疾病,通过治疗可以恢复正常。通过恰当的治疗,很多急性胃炎患者可以得到康复,其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以及饮食不当,病情长期存在的话,就会转化为慢性胃炎。

4.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是一种为常见的疾病和多发病。特点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慢性胃炎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而且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1)慢性胃炎形成的病因 现在普遍认为是致病菌特别是Hp(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或者由急性胃炎转化而来;和急性胃炎一样,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等物理因素也是其病因之一;此外,化学因素,如浓茶、咖啡、烈酒、调味品等;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而引起;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既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又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而各种胆汁反流均可破坏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2)慢性胃炎的分类 主要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有时同时存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包括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三种。按常见发病部位可分为两类:A型,少见,病变发生在胃体及胃底部,B型,较为常见,病变主要在胃窦,约90%的患者由Hp感染引起。我国病例以B型较为常见。

5.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性胃病,也有少部分属于轻度器质性病变,过去很多医生将该病诊断为慢性胃炎、胃神经功能症、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等。据新流行病学权威调查,这种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也是胃的常见和多发病。患者会有间歇性或持续性上腹隐痛或偶有剧痛及不适、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但临床检查如胃镜、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肝胆胰B超等,并不能发现胃和其他脏器有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或轻微病变。也就是说胃的主观症状较多,但客观检查阳性发现少或者无。其病因应与胃运动功能障碍、胃十二指肠轻度炎症、精神因素有关。

1   共 9 条记录, 10 条 / 每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