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腹痛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伴腹部饱胀、不适。少数病人出现剧痛。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觉舒服,也有的病人直至呕吐出黄色胆汁或胃酸。
3.腹泻伴发肠炎者出现腹泻,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可为稀便和水样便。
4.脱水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失水过多引起,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症状,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5.呕血与便血少数病人呕吐物中带血丝或呈咖啡色,大便发黑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说明胃粘膜有出血情况。
6.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7.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8.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9.此外,头痛、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少数严重病例,由于频繁呕吐及腹泻,可出现脱水。
本病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中医根据病因和体质的差别,将胃肠炎分为湿热、寒湿和积滞等不同类型。
临床症状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4)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5)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胃像一个布袋,位于人们的左上腹腔。是消化道中膨胀较大的部门,上接贲门食道,下通幽门十二指肠。在胃的内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粘膜,似丘陵山洼。当有食物充填时,粘膜可扩展,使食物与胃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胃是食物的贮运场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强酸性的胃液(pH0.9~1.5)。其主要成分是能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能促进蛋白质消化的盐酸和具有保护胃粘膜不被自身消化的粘液。正常成人每天大约分泌胃液1.5~2.5升。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经过胃的蠕动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内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后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物,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胃是食物的加工厂,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前站。
一般儿童的胃壁较薄,体积也较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酸也较成人少,消化能力比成人差,所以儿童要吃易消化的食物。
消化与吸收是人们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重要过程,亦指食物在消化道加工和提取的过程。消化,即食物入口后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使食物的精华——营养成分变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形式。由于消化机理不同,可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食物的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的混合过程。靠的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消化即将食物经过化学反应的变化,使之变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淀粉部分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之后又进入小肠,在小肠蠕动及肠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将糖、蛋白质及脂肪完全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合成的,经过胆道排入小肠,能促进脂肪类的消化,所以肝功不良者,不愿食油腻食物。吸收,即将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部分,提取其精华,输送到血液的过程。吸收的场所主要在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无机盐、水、维生素等.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等。胃的吸收就更少了,仅是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等。一般少年儿童吸收能力较强,这也是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吸收后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出。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胃癌: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
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
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关,易误诊为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应和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鉴别。
原则是调整胃的各项功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饮食宜清淡,少刺激性,晚餐勿过饱,待食物消化后再睡觉。否则,会增加胃部不适感。在平时饮食中尽量做到清淡、少油腻、少脂肪过高的食物,如肥肉、奶油、油煎食物能拖延胃的排空,易增加腹部饱满感。应减少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咖喱、胡椒粉、芥末粉、浓咖啡等均不利于胃粘膜炎症的恢复,不应食用。
对胃酸分泌减少者,如萎缩性胃炎, 可给予浓肉汤、鸡汤等味道鲜美的食物,以刺激胃酸分泌,促进食欲,对高酸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者)应禁用肉汤、鸡汤以及过多的鲜味食品。可将肉类煮熟去汤 后再烹制。食物要做得细、碎、软、烂。烹调的方法多采用蒸、煮、烩、炖与煨等。要注意食用具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的各 种营养素充足,防贫血和营养不良。
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腰等内脏。高维生素的食物带有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 西红柿、茄子、红枣等。
要注意食用酸碱平衡,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喝牛奶、豆浆、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的肉汤、鸡汤、带酸味 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要避免引起腹部胀气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
当患有萎缩性胃炎时,宜饮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质会紧紧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粘膜得到修复,酸奶中特有的成份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内的酸度,不让有害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蚀,有利于胃炎的治疗和恢复。
要保护好胃,先要吃好早餐:
早餐要吃热 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早晨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呈现收缩的状态,假如这时候吃喝冰冷的食物,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流更加不顺。天长日久必伤胃气,使机体吸收不到食物精华,或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肤越来越差,或是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
早餐要富含水分和营养 应该食用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羊乳、热豆花、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等,然后再配着吃些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等。牛奶容易生痰、容易过敏,不适合气管、肠胃、皮肤差的人及潮湿气候地区的人长期饮用。谷类食品在体内能很快分解成葡萄糖,纠正早间可能产生的低血糖,并可提高大脑的活力及人体对牛奶、豆浆中营养素的利用率。适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鸡蛋、豆制品、瘦肉、花生等,不但可使食物在胃里停留较久,还能使人整个上午精力充沛。多吃水果和蔬菜,不仅补充了水溶性维生素和纤维素,还可以中和肉、蛋、谷类等食品在体内氧化后生成的酸,达到酸碱平衡。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表现如下:
1.上腹痛:疼痛多不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少数患者表现为绞痛并向背部放射,易误诊为心绞痛。
2.嗳气:因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
3.腹胀:因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腹胀发生。
4.食欲不振: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有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
5.恶心与呕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动力不足障碍、胃逆蠕动影响,出现恶心、呕吐。
6.便秘与腹泻: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
中医胃病分类:
1.寒邪客胃型
这种类型的胃痛发作非常快,尤其是在比较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作,发作时疼痛难忍,不过如果能够及时保温,或饮一些热水,温胃散寒,疼痛很快就会减轻,患者也可以服用良附丸来治疗。
2.淤血停滞型
这种类型的胃病发作时胃部常有胀疡感,并且疼痛部位固定,疼痛如刀割或刺扎般,并且不能按抚疼痛部位,若遇恼怒则疼痛还会加重,入夜后疼痛也会加重,有时候会出现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等症状。这类胃病须要活血化痹,以服用失笑散合丹参谈来治疗。
3.胃阴亏虚型
口煤舌干,舌红少津,烦热难当,感觉口渴和饥饿,但是却又食欲不振,并且四肢无力,大便于结,身体迅速消瘦。这类胃病需要滋阴益昌,和中止痛,服用煎台芍药古草汤效果不错。
4.湿热中阻型
胃院疼痛,有灼热感,并且发热、头晕,口干口苦,舌呈红色,舌苔黄腻,脉向滑数;感觉口渴难当,但是又不想喝水,如果喝水多了还会呕吐;大使干结,或便站而不爽,小便则黄赤。这类胃病需要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可用清中汤来调理。
5.饮食停滞型
胃院疼痛,感觉胀病,并且不能按抚疼痛部位,舌苔厚腻,脉象滑数、不断暖气、反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切记勿暴饮暴食,不要让胃饿着也不能吃太饱。
胃不好,胃已经很脆弱,所以大家要细心呵护。平时自己在忙,也要记得带点水果食物,到时间即使没时间吃饭,也可吃点东西。
2.改变自己饮食习惯,不吃辛辣、油腻、腌制食物,还有过冷过酸也不要吃,浓茶咖啡也不要喝。
3.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忌烟酒。
高蛋白质的食品有两类:一类是动物蛋白。如:奶、肉、蛋类、鱼、虾等;另一类是植物蛋白。如:大豆,黄豆、青豆、黑豆,芝麻、瓜子、核桃、 杏仁、松子等。
4.具体养胃食物:养胃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吃面条比吃大米养胃,米中含酸多;多喝小米粥养胃;多喝牛奶热水,但牛奶不易空腹喝;柚子蜂蜜养胃。
5.平时保持心态平和,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对胃也好。
6.可以做一做护胃的运动,按摩保健。
吃饭后或者睡觉前,可以将手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搓热双手按摩小腹,这样可以护胃。
肠胃病是俗称,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左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入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易转化为癌肿。胃肠病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之症,一旦得病,应及时治疗、长期服药,才能控制。肠胃病的种类很多,包括: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胃炎(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反流性)、胃窦炎、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等。